“海綿城市”定義及內涵
海綿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環,重塑城市、人、水新型關系的新型城市發展理念,具體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其建設能有效緩解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各種水問題,有效改善城市熱島效應等生態問題,創造具備生態和景觀等功能的公共空間,是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力手段。
“海綿城市”提出的背景
城鎮化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得強大引擎,也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國在快速城鎮化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系列城市水問題,例如城市內澇頻發、水環境惡化、水資源短缺等。為此,必須創新城鎮化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海綿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今后我國城市建設的重大任務。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標志著我國海綿城市創建邁出了重要一步。
目標與指標
建設海綿城市要取得老百姓認可,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理想效果,同時要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的管理模式。
對于水生態,要劃定藍線(河道保護線)、綠線(生態控制線),加強山水林田湖等生態空間的有效保護并穩步提升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要做好源頭徑流控制與利用。
對于水安全,要完善排水防澇系統,基本解決城市內澇積水問題;重視和完善城市雨水管渠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源頭減排設施、超標暴雨的調蓄與排放設施統籌建設,綜合提高城市排水及內澇防治能力。
對于水環境,要加強黑臭水體治理;有效控制徑流污染及合流制溢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
對于水資源合理利用,要保護水源地,降低管網漏損,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
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到城市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等方面的內容,而非單一型的市政設施建設,因此需要發揮規劃的引領與統籌作用。
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層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的涉水頂層設計,是保護城市水生態、改善城市水環境、保障城市水安全、提高城市水資源承載力的系統方案,為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管控依據和和支撐。
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是以解決城市內澇、水體黑臭等問題為導向,以雨水綜合管理為核心,綠色設施與灰色設施相結合,統籌“源頭、過程、末端”的綜合性、協調性規劃。海綿城市專項規劃需要在評估相關規劃(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城市水資源、污水、雨水、排水防澇、防洪(潮)、綠地、道路、豎向等專項規劃)的基礎上統籌研究,并將海綿城市規劃成果要點反饋給相關規劃,在通過上述相關規劃予以落實。
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管控,系統管理城市雨水,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的途徑。
上一條:決定透水地坪施工質量與使用壽命因素 | 下一條:銀行保險產業園中 央公園一角 |